当中秋的月亮升起时,山西泽州珏山又将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。今年中秋节期间,这里举办赏月诗会、道教祭月仪式、民间土月饼制作工艺展示等一系列民俗活动。
自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民俗类),中秋博饼、佛山秋色、泽州中秋习俗、秋夕、大坑舞火龙、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等6个子项也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,到唐朝初年成为固定的节日,盛行于宋朝,到明清成为仅次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,影响范围远至东亚、东南亚。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民俗学专家萧放说,中秋民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一是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,赏月、拜月、祭月,这也是中秋最早的内涵;二是“春祈秋报”,人们乐意分享秋收的成果,如吃月饼、饮桂花酒;三是人们望着月圆的图景,自然会有阖家团圆的情感需求,于是,玩花灯、舞火龙、烧塔等民俗活动应运而生。
84岁高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,多年来致力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,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秋还有口头文学的传统,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应,最经典的如“嫦娥奔月”,这是古代人们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现。“传统节日是一种整体性非遗,多种元素构成了一个丰润的传统节日,我们称它为‘文化丛’。”刘魁立说,“保护传承一个节日,就是保护传承一种文化。”
时代在变,节日内涵和过节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,在萧放看来,中秋的民俗主要有两个变化趋势:一是古人在中秋结账、聘请辞退工人的时间节点已不适用;二是月亮崇拜的慢慢淡化,“但天上月圆,人间团圆,中国人对家庭圆满的情感需求不会消失”。萧放说,赏月时的情感表达,可以有更广大的内涵。
当人类已经登上月球,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、没有广寒宫、没有桂花树,没有玉兔,只是一个荒芜的空间,为什么我们还要过中秋?
刘魁立有一段诗意的解释:“当人类越来越了解外界与自身,依然需要幻想性的艺术创造。嫦娥住在广寒宫,玉兔在捣药,那棵桂花树开得正好,人物、动物、植物、建筑物,那是另一个世界。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不过是一个星体,但还是要保留这个美好的传说。尤其对孩子来说,刚刚认识月亮的时候,应该听到这样的故事,人类也需要保持这样的童心,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智慧,也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。”
(新媒体责编:news1166)
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人民交通杂志”/人民交通网,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,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。
2、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电话:010-67683008
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:17801261553 商务合作:010-67683008转602
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:京B2-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:北京京师(兰州)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
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16597号